法国梧桐婺城区“绿色经济”绘就生态蓝图

  为破解转产难题,沙畈乡依托全乡28万亩山林面积,法国梧桐,悄然按下了“林下经济”脱贫致富“快捷键”。近年来,沙畈乡积极推动山区林业由传统单一林业向复合立体林业转型,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。目前,该乡在乌云村建有笋竹两用林3000亩;石宫村利用林地资源,建起面积达80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;亭久村主任虞志文套种了30多亩中草药,店边村村民包文明种植了150余亩覆盆子,林下经济开始在沙畈显山露...

  为破解转产难题,沙畈乡依托全乡28万亩山林面积,法国梧桐,悄然按下了“林下经济”脱贫致富“快捷键”。近年来,沙畈乡积极推动山区林业由传统单一林业向复合立体林业转型,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。目前,该乡在乌云村建有笋竹两用林3000亩;石宫村利用林地资源,建起面积达800余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;亭久村主任虞志文套种了30多亩中草药,店边村村民包文明种植了150余亩覆盆子,林下经济开始在沙畈显山露水。

  一直以来,婺城区委、区政府态度明确,保护沙金兰“大水缸”,整治“污染源”,要让农民都捧上“绿色饭碗”。婺城区农林局对有意向搬迁发展的部分养殖户和锯板厂,协助做好产业对接等工作;婺城区农办积极争取政策,鼓励异地搬迁创业;婺城区妇联经常组织家政服务培训、来料加工对接,引导妇女尽快实现再就业……针对留在功能区生活的农民,婺城区更是多措并举,鼓励和引导他们实现产业转型升级。

  本报讯(记者马晓芬)近日,沙畈乡乌云村的村民李秀明正忙着给40多只蜂箱加盖遮阳板。“如果没有关停养殖场的倒逼行动,我也不能享受到绿色经济带来的红利。”面对记者,李秀明这样说。三年前,在沙畈乡政府和婺城区农林局的帮助下,他从养猪转产养蜂,年收入由3-5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7-8万元。

  2004年,法国梧桐,沙畈乡银坑村村民郭品崇率先种植苗木价值高的红豆杉。2008年,郭品崇的红豆杉结果了,果实以每公斤80-100元的价格售出,当年销售额达2.3万元。到2010年,销售额达7.8万元。在周边山村,郭品崇给村民带去了上万棵小苗。种植红豆杉已经成为沙畈乡一项产业。最近,郭品崇还在红豆杉上培植仿野生铁皮石斛,延伸种植产业链。如今,红豆杉、香榧、灵芝、土蜂蜜……都成了沙畈人正在探索的“林下经济”。

  事实上,自从沙金兰水库1999年被列为省一级自然水源保护区,2002年被金华市列为水源涵养与生态功能区以来,沙畈乡、琅琊镇不仅拆除了污染源,而且限制工业企业发展,禁止库区产业养殖,甚至禁止农户家禽家畜的散养。“如何让村民走上绿色转产的道路,既能保障民生,又能护卫水源”成为乡镇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与沙畈乡一样,琅琊镇也在积极采取产业合作、规模经营、共同发展的方式,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发展。近年来,全镇建成高益蔬菜专业合作社无公害甘薯水果基地420亩,建新蔬菜专业合作社无公害苦瓜红薯甜玉米基地450亩,汇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优质葡萄基地560亩,山后金村无公害冷水茭白基地700亩,帮助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
  李秀明所说的这场行动,始于2013年,为保护100多万金华市民的饮用水源地,法国梧桐价格,沙畈乡、琅琊镇借助“三改一拆”“五水共治”,对传统养殖、锯板采砂等落后产业进行腾退,努力走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。自2013年以来,沙畈乡关停拆除了91家规模养殖场、22家锯板厂、4家采砂场;琅琊镇拆除了27家锯板厂,6家养殖场,以此为契机,水源地百姓纷纷走上转产升级之路。

  为守护金华“大水缸”,捍卫好水“金名片”,婺城人为水源地保护作出的努力、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,因此掀起的传统产业变革更已初见实效,绿色经济正奏响致富新乐章,一幅生态与经济并举的蓝图已然绘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