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绿色园林融入了城市生活

经与银川、郑州、石家庄等地的激烈角逐,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最终花落武汉。武汉举全市之力,连续两届参与申报,此次以“选址用地给人惊喜、充满期待”及“充分体现了城市地域特色”和“联接”、“融入”的申办理念博得头彩。   鲜为人知的...

经与银川、郑州、石家庄等地的激烈角逐,201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最终花落武汉。武汉举全市之力,连续两届参与申报,此次以“选址用地给人惊喜、充满期待”及“充分体现了城市地域特色”和“联接”、“融入”的申办理念博得头彩。
  鲜为人知的是,此次园博会四分之一的园区,是建在通过高科技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上,还将一改传统办展模式吸引各地参加。昨日,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、连续两届设计申报方案的高级工程师盛祥雪接受本报专访,为市民解读了此次申报方案的诸多亮点。
  按照目前规划,武汉园博园总面积为2.01平方公里,选址总面积31.68平方公里的张公堤公园区域内,建成后将成为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“一带十园”中的“一园”。而目前该园所选取的地块中,有四分之一正好在汉口一处生活垃圾填埋场。要在垃圾场上建公园,首先要进行无公害化处理,据获,这在历届园博会中,尚属首次。
  据了解,之前武汉市在汉水公园建设时,曾试验过在垃圾场上建公园,但当时只是摸索,规模不大。而像园博园这样大规模的工程,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与测试才能通过。为此,武汉市城管局邀请国内垃圾处理顶级专家,采用美国好氧降解技术,对深埋地下的垃圾进行处理。这一技术可缩短垃圾中有机物的降解时间,提高降解速度30倍以上。深埋地下的垃圾降解产生的甲烷,将被抽出来进行燃烧处理。
  这是全国首次在生活垃圾场上建园林,专家评审时曾担忧处理垃圾时产生的污水是否会出现二次污染,但由于好氧降解处理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等,垃圾渗滤液又回流到垃圾堆体中,因此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对土壤、大气、水体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。
  全国首次在垃圾场上建“生态园”
  生态廊道为三环线戴“绿项链”
  在武汉申报园博会的方案中,园区被三环线一分为二,分为南、北两个区域。地块的不完整成为申报过程中的“难点”。在最终的申报方案中,设计方利用地形特点巧妙设计了“生态廊道”横跨三环线连通南北两区,为三环线戴上了“绿项链”,将地形的不利“包装”成申报方案的亮点。
 盛祥雪介绍,申报方案中将初步规划2-3个生态廊道,从空中横跨三环线。据悉,园区内的生态廊道初步规划分为三段,长度约200米,每一段长度宽度各不相同,最窄的地方约10米,将设置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,还要种植灌木、乔木等,形成一条“空中绿色走廊”。
  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,整个园博会区域布满绿色植被,三环线道路掩映在绿丛之中,立交桥下车流如织,立交桥上的生态廊道区域则花成海、树成林。园区内还将设置总长度达3500米的绿道,全路段设有出口与张公堤绿道连接。届时,游人还可以骑自行车走完生态廊道全程,多个出口可供换乘。
  盛祥雪表示,评审团被武汉申报方案的绿色生态元素所打动,认为城市生态廊道的理念很吸引人。因为按照申报方案,园博会选址要有示范意义,通过建园来带动城市发展,武汉的方案巧妙将绿色园林融入了城市生活,这也是最终在诸多申报城市中获胜的原因。
  园博会结束后
  绿化设施继续开放
 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已连续举办九届,此次与往届最大的不同在于,对传统园区建设的突破与拓展。
  “传统方式建园可能保险,但千篇一律的办展模式,就成了一种复制。”设计人表示,此次办展既要个性又要共性,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风险,怎样去拓展多样化,是眼下的难题。
  历届园博会大致都将各建园参展城市划分为北方、江南、巴蜀等几大片区,而此次园博会完全将这一划分打散,采取命名的方式划分,3大主题区域分别是:园林与自然生态、园林与绿色科技、园林与幸福生活,“各个参与城市各具特色,自成小主题,但又必须融入所在片区的大主题”。
  据了解,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地城市来汉建园区,相关部门拟出台系列优惠政策,如:根据建园大小面积,给予数额不等的经费补贴、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独立运营、进行商业促销等。
  园博会结束后,大量的建筑、绿化及基础设施需要维护管理。就此,园林部门表示,园博园将会被纳入城市公园管理体系,后期由政府专项资金补贴维护,使其发挥城市公园功能,面向市民开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