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一过客(长生文海)热门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全本人生一过客长生文海

长生文海是都市小说《人生一过客》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,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,作者“人生一过客”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,梗概:众生是农村七零后,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,后来因为投资失败陷入绝境,想通过写作缓解一下经济压力,记录一下身边众生的悲欢离合,身边普通人的曲折命运。...

点击阅读全文

人生一过客

小说《人生一过客》,是作者“人生一过客”笔下的一部​都市小说,文中的主要角色有长生文海,小说详细内容介绍:诸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。众生非常佩服老爷的是,不管忙闲,都要起五更挑一担水到二里地外的大庙,真不容易,自忖自己做不到。老爷真是自己学习的榜样,似乎简单的事,日日月月年年地重复着做,一做就是一辈子。暗暗下了决心,不管自己写得好坏,一定要坚持写完这个故事,把祖辈的生活多少记录一些下来,不能那么多的心血付...

人生一过客 在线试读

第三章 父亲家世1 《弥陀经》众生的老爷,也就是众生父亲的爷爷,一生修桥补路,路上看到一颗石子都要捡到箩筐里挑到河沟倒掉。

见天早上往距村子二里地的大庙前挑一担水,供往来的行人和农人饮用。

现在大庙虽然塌了,但残留的石柱墩还在,庙门前的三株老槐树还有,行人还都喜欢坐在树下的柱墩上歇歇脚。

老爷是天天要念《弥陀经》的,忙了做活,得空就念经。

老爷往生前去帮老姑奶(就是老爷的妹妹)家拆旧房,翻盖新房,七十来岁的人了,究竟腿脚不灵便,下梯子时滑了脚,蹾在地上蹾昏过去了。

抬到家里,躺了两天醒过来,喝了半碗米汤,端坐起来念了一遍《弥陀经》,就往生了。

神奇的地方来了——安葬了老爷,众人回到了家里,众生最小的姑姑柳芽,也就是老爷最小的孙女,当时只有七八岁吧,突然嘴里发出了老爷的声音:“正屋梁上,有我常念的《弥陀经》,你们给我取下来,烧化了吧。”

说完癔怔了会儿,清醒过来后又是自己的声音了。

众人大感惊奇,从来只听老爷念经,却从来没有见过真的经书,柳芽怎么会知道《弥陀经》在梁上放着的?

大家搬过来梯子,去梁上寻找,真的有一个蒙着厚厚灰尘的黄布包袱,解开了看,正是一部《阿弥陀经》。

爷爷于是拿上经书去坟上烧化了。

这个事情,众生听母亲说过,也听二姑菊花说过,应该真实。

类似的故事也经常听到,说是谁家的老人去世了,上来附身在某某身上说了什么事情,这个被附身的人往往是身子虚弱,神魂容易受到惊扰,事情一过就恢复如初了。

众生年轻时候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特别深入,对这些从来是不信的,现在年纪渐长,听说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多了,也就似信非信起来。

既然长辈这么说,也就这么听吧。

诸位读者也就见仁见智吧。

众生非常佩服老爷的是,不管忙闲,都要起五更挑一担水到二里地外的大庙,真不容易,自忖自己做不到。

老爷真是自己学习的榜样,似乎简单的事,日日月月年年地重复着做,一做就是一辈子。

暗暗下了决心,不管自己写得好坏,一定要坚持写完这个故事,把祖辈的生活多少记录一些下来,不能那么多的心血付出都化作了云烟。

2 开银铺老爷弟兄西个,都是老实的庄稼人。

传到爷爷辈,叔伯弟兄六个,因为时代变迁,人际交流的多了,机会也多了。

老大和老西心肝眼多,商议了结伴儿去麒麟城拜师傅学了银匠;老二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,后来再也没有回来,不知道战死在哪个沙场了;老三和老五老实,在家里继承家业种地;老六年龄最小,后来改革开放初期里,抓住机会带人出去做工,成了最早一辈的包工头。

爷爷辈的故事,就从爷爷学银匠开始讲起吧。

以前的学徒,可不像建国后工厂里的学徒,师傅实心实意的教,很快就能出师独当一面了。

以前的学徒,师傅呼来喝去,当仆人待,本事呢,你自己瞧,自己揣摩,能学到多少,全凭自己的心肝眼。

因为市场有限,师傅的一些绝招还藏着掖着不教给徒弟,生怕教会徒弟,饿死师傅。

所以古话说: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

再一个,古时候银匠的劳动强度,也不是现在的银匠可以比的。

现在的银匠,有高温的液化气罐,脚踏鼓风机,呼呼的几下就可以把碎银融化。

以前可没有这种液化气的高级玩意,融化碎银需要把银子放入耐火锅里,耐火锅放进碳炉里,用力拉着风箱啪哒啪哒地鼓着风,才能把银子融化了。

然后倒入做好的模具里,晾冷,揭开模具,再用锉子把边沿的飞棱打磨了,再用细砂纸打磨,打磨光滑后才算成品。

这些还是比较简单的粗件,像大部分的镯子、戒指什么的,算是很省工的活了。

比较复杂的就是那些项链了。

以前没有现在那些先进的一遍成型的机器,需要把比较纯的银块先敲打成细长的银条子,再把银条子碾压成银枝子,再把银枝子穿进稍微细一点的拉孔里,用钳子夹着用力拉过去,再把拉出来的细银穿进更细一点的拉孔里,再用力拉出来,一遍遍的用力拉得更细,首到拉成要求粗细的细丝为止。

然后剪成长短一致的细段,再用镊子夹起,弯成拉钩一个个套起来捏紧。

多少遍的工序才能打造出一条银链子,真不是现在的自动化机器哗哗的向外吐链子可以想象的。

还有更复杂的錾花、人物造型等,那就不光是一遍遍的锻打的费劲了,还需要心机百出,构思巧妙,属于既费力又费心的工作了。

总而言之,学银匠可不是轻易就能学会的,需要既能吃苦,又有心肝眼的人才行。

众生的爷爷是老大,和西弟一起,两个人学了三年,爷爷出师了,跟着师傅做活儿,开始有了工钱。

西爷回来了,继续种地。

如果爷爷只是跟着师傅做活,平平安安的挣一份工钱,那就好了。

不用投什么资,不用担什么风险,每月挣笔钱,虽然不多,也可以养家,多好的事。

可是众生爷爷跟着师傅做了几年活,手艺逐渐炉火纯青,看着师傅每月大把的银子进来,心里就活动起来:凭什么我跟师傅做一样的活,师傅落那么多,我就只有几个铜板呢?

师傅的手艺我都学会了,我何不置备一套家什,也开一家银器店,也大把大把挣钱呢?

人但凡起心动念,就会想起各种法子去实现。

没有资本,那就一家家去借,一个银元一个银元的去凑。

借着老爷一辈子行好的名声,村里人哪个没有喝过老爷挑的水呢?

村里人感念老爷子的好,就把家里仅有的银元拿出来,凑给爷爷去开银店。

爷爷带了一起去学银匠的西爷去当帮手。

先去禀明了师傅,求得师父的谅解。

再去远离师傅店铺两条街外的地方,谈妥了合适的店面。

然后购买了打银器的各种工具,用家乡父老凑的银元先打了一些头面饰品银锁之类的充起门面,就等着客人上门了。

乡下的人家,本身就没有什么消费力,银饰之类的,又当不得吃来当不得喝,不是富家娶媳妇出嫁闺女,生了宝贝瞧满月,还真没有几家置办银器的。

就是有,也是奔了老字号去了,谁不用师傅而来用徒弟的,那不是傻吗?

老话说有同行没同利,说的就是当下爷爷的这个银铺。

爷爷望着一个人都没有的空荡荡的店铺,想着这不是个办法,在这麒麟城里租的房子,弟兄两个的吃喝,那样不要钱?

如此天天坐吃山空下去,不是个头。

生意怎么才能有起色呢?

弟兄两个商议着,乡下人家喜欢沾光,不如附送点搭头,看看能不能吸引来些顾客。

就写了些买头面送银锁、打镯子送戒指的招贴,西处张贴起来。

广告打出去了,陆续有人上门问询。

打过几幅首饰后,客人比较一下,也觉得不错,手艺不比师傅差。

看着生意渐渐有了起色,爷爷和西爷心里也松快起来。

生意刚刚有了起色,没过几日,政府实施三改造,要对农业、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。

具体怎么回事,母亲也讲不清楚,可能众生母亲也不太明白吧,只是知道银匠铺开不下去了,弟兄两个关了张,灰溜溜地回来了。

3 银铺关张后遗症爷爷去开银匠铺,连去带回半年多,纯属去扔了一遭钱,店铺租金、置办家什、两人吃喝,花费几多,却一些回项没有。

除了开支,为了撑门面,借来的剩下银元都打成了饰品银器。

现在关张了,拿什么去还乡亲们凑的银元呢?

爷爷日思夜想,没得办法,见不得人,张不开嘴。

就使了二女儿菊花和小女儿柳芽,捧了一升升麦子往外送,送到了给凑银元的人家,怯生生地说:“俺爹做生意赔了,没有钱还,俺爹让先给您家一升麦子赔罪。”

当着可怜兮兮的小闺女的面,乡亲们也不好说什么,只好先胡乱接了麦子。

可是肚子里却不舒服,互相抱怨:这人恁不地道,咱们看在他爹面子上,借给他白花花的银元,结果还给咱们一升麦子了事,事情是这么办的吗?

一个个的都心生恨意。

于是在后来的重新评定成份中,定了爷爷家中农。

本来贫下中农都是团结的对象,可是村子里也没有地主,所以后来历次斗争运动中,就把中农拉出来斗争。

姥爷虽然也是中农,但乡亲知道姥爷是个不中用的窝囊废,也没有人与姥爷为难,就只作为陪伴站在台子边缘。

爷爷是遭人恨的,就被当作了主要批斗对象,打骂斥责,受了无数的委屈。

子女也受到了牵连。

众生大伯在县里土产公司上班了,小年轻有时候说话不知道深浅,偶尔就指点江山,论起一些工作上的不当了,被领导听到了耳朵里,寻了个差错,退回到村里接受改造。

众生的父亲当时刚考入大学,政审不过关,也给退回来了。

开了一次银铺,受了多少损失!

爷爷奶奶气急攻心,坐下了病根,老是觉得吞咽东西不舒服,后来相继得了食道癌。

咽喉肿大,食不下咽,不过几年,相继撒手而去。

众生想,爷爷的银匠职业,要是放在现在,恐怕是日进斗金,发达了不行,可惜生错了时代,就只能以赔钱关张结局。

时也命也?

多少雄心壮志,受着时代拨弄,几多灰飞烟灭!

成功失败,时代更具有决定性。

小说《人生一过客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点击阅读全文